快评丨《我的县长父亲》获一等奖风波,跟“县长”有什么关系?

一场征文比赛,一个征文标题,没想到竟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,把山东德州作协推上了风口浪尖。据报道,9月18日,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“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”,其中《我的县长父亲》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,引发网络热议。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文章链接。

乍一看,“我的县长父亲”这一标题确实很扯眼球。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喜剧电影《夏洛特烦恼》里的袁华,想到他因《我的区长父亲》一文获得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这个梗。同学们都心照不宣,他得奖也并非作文本身,而在他的“区长父亲”。当文艺作品和现实世界有了一些相似的映照,自然引发相似的联想。

19日,有网友晒出了公众号文章截图,找出了《我的县长父亲》原文,甚至还找到了与这位县长有关的新闻采访。很快,这些证据得到网友的支持,话题也冲上了热搜榜首。从相关报道看,文中描写的“父亲”,足够清廉,结合征文的主题来看,文章以朴实的笔调,记录了“父亲”一心为公的一生。

相较于文章该不该拿一等奖,能不能得一等奖,部分网友先是凭标题玩梗嘲讽,后又为“昨天的轻浮道歉”的极大反差似乎更值得我们探讨:一个征文标题,为何会引发一场舆论风波?

先从比赛说起。人们参加征文比赛,无外乎追求一个公开公平公正,希望能在彼此的较量中,以才情取胜。作者以“县长父亲”为题,的确是基于个人现实,但在征文比赛中,用这样的标题是否合适?加了“县长”身份之后会否影响评判?这其实都是可以探讨的。就如一网友所言,这是一篇因标题而被误解的文章,如果去掉“县长”二字,或许就不会有此争议了。

不过,更重要的原因,还在于当下网络氛围的浮躁。一些人未知全貌就脑补事实,基于过往的偏见便加以评判。中国社科院教授张江曾提出的“强制阐释”——背离文本话语,消解文学指征,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——虽是一种文学理论,却也可以算得上是对今天网络世界诸多现实的映照。

起初,人们议论《我的县长父亲》获奖一事,到底是基于文本话语还是背离文本话语?有什么前在的立场?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。“我的县长父亲”标题固然容易引发联想,但若细看文章,还会是一样的观点吗?今天网友的反应对比,其实已说明了一切:有网友说,文笔朴实,感人至深;也有网友说,看完了这篇文章,不由得热泪盈眶,值得被广泛传播;更多网友认为这篇作品的质量和宣扬的人物形象都值得肯定,不应被嘲讽,也不该被删除。

目前,德州作协相关人员回应媒体称,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学作品征文,是按照廉洁文化主题创作要求、投稿作品的文学性来评选的。对于该文作者于忠东,他们并不熟悉,只是此次征文投稿的一位作者。其实,德州作协不妨趁此机会向公众说明征文比赛的评奖方式、评判标准、文章水平等情况。不管出于什么考量,“一删”并不能“了之”。有网友质疑,那就大大方方解释,是朴实清廉的干部,那就大大方方弘扬,及时正面回应,才是回应关切的正确做法。

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

编辑 汪垠涛

红星评论投稿邮箱:hxpl2020@qq.com
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

标题:快评丨《我的县长父亲》获一等奖风波,跟“县长”有什么关系?

地址:http://www.liuxuerexian.com/gzdm/3550.html